本報訊 (記者 蒲蘭) 孔子是最優秀的歷史人物之一,他不僅在思想文化領域中有極其巨大的貢獻,在教育領域中尤有開創性的建樹和傑出的成就。昨日,成都故事講述的正是孔子的故事。川大教授、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彭邦本來到故事大廳,給市民們剖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。彭邦本認為,我們重溫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,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 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打破“學在官府”陳舊傳統,率先在民間辦學育人的先驅。孔子一貫倡導身教,即所謂君師合一。為此,他與時俱進,提出一套完整的教育綱領:“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” 昨日的故事會上,彭邦本對孔子的這一套教育綱領進行了完整的解讀,他說,“志於道”即以立志求道獲得人生最高真理智慧,為教育根本目的;“據於德”是“求道”的根本途徑,因為教育要以人的內在德性為依據,發揮其固有潛能, 只靠外在的知識教育是做不到的;“依於仁”,是說仁為德性的核心和全體,其他德性都包括其中,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教育方法只能是啟髮式的,而非灌輸式的; “游於藝”,是指文化知識教育,“藝”指“六藝”,既包括人文知識,也包括科技,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。
  孔子的諸多教育主張即使放到現代社會也具有借鑒意義。彭邦本說,孔子主張教育對全社會開放,“有教無類”,凡有向學之志者,無論貴賤,均可成為其學生。這不僅打破了官府對辦學的壟斷,而且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,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歷史進步意義。在教育方法上,他也總結和創新並舉,主張學思結合、學而時習、舉一反三、登堂入室、過猶不及等,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,在具體能力教育方面,孔子因材施教,尊重個性,分科育材。孔子的教書育人在他有生之年,就取得了世所稱道的卓越成就,史稱“弟子三千,賢人七十”,為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轉型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。而他的教育理念和育人實踐,在後世更獲得了廣泛的認同,而他本人也被歷代尊為“至聖先師”甚至“素王”,成為世界性的文化巨人。  (原標題:“有教無類”源於孔子打破教育壁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x09cxkdt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